据介绍,利用区块链防篡改、隐私保护、可追溯等技术特点,“泉城链”创新性地提出了“精准授权、智能加密、还数于民、价值传递”地数据共享理念,通过“还数于民(企)”,将静态数据转变为流动资产,推动政务数据跨部门、跨行业、跨区域安全共享,实现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“泉城链”将政府部门掌握的个人和企业信息,存储到其专属的“数字保险箱”中,形成数据资产。个人或企业可以通过“数字保险箱”随时查看和管理自身数据,真正实现对自身数据的完全所有权。
针对政务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和多部门、多层级分布的特点,“泉城链”按照“数据源不上链”原则,即政务信息仍然存储在各数据源单位的数据库中,通过“数字保险箱”加密将数据传输给商业银行。通过链上流转与链下应用协同,既解决了信息安全问题,也大大提升了运行效率。
针对数据使用安全问题,“泉城链”遵循“真实背景、逐笔授权”原则,每次获取个人或企业的数据均需信息主体的单独授权,确保具有真实业务背景,符合“最少必要”原则。利用区块链技术特点,较好地解决了数据共享面临的安全可信、过程不可控等问题,能够满足当前乃至今后更为严格的数据保护政策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了解到,“泉城链”为地方政务数据的有序开放和利用提供了可行途径,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、助力银行转型发展、降低普惠金融业务成本、提高业务办理效率、改善区域营商环境等均发挥了积极作用。2020年11月,“泉城链”在农业银行济南分行等3家商业银行试点应用;2021年3月,在济南市商业银行全面推广应用。目前,济南市已有20家商业银行主动申请产品对接,15款信贷产品实现上线运行,累计查询3.5万人次、发放贷款9889笔、金额29.2亿元,其中个人信用贷款10.3亿元、小微企业(含个体工商户)贷款9.6亿元,涉及企业1154户。
政务数据的成功引入,使商业银行原有客户群体大幅拓展,为发展个人消费和经营性贷款提供了有利条件。例如,应用“泉城链”后,某银行信用卡分期“白名单”客户由原来的500余家单位扩大到2100余家单位,适用的个人优质客户增加超过20万人;某银行信用贷款额度由10万元提升至28.5万元,利率由6.6%降至4.8%;某银行“市民贷”产品平均授信额度由10.6万元提高至13.5万元,数据资产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。
商业银行业务系统与“泉城链”对接后,以线上获取政务数据取代了要求客户线下提交纸质材料,实现“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”,金融领域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。例如,某银行按揭贷款业务因使用“泉城链”预审批,原来需要客户事先提供的结婚证、户口本、收入证明等资料全部由链上获取,资料审批通过率由60%提高至接近90%,办理效率大幅提升。
“泉城链”有效解决了个人、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,打通了合法授权、隐私保护、利益激励等当前制约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复制性。通过链与链之间的贯通,可实现市场机制下数据资源的合法自由流动,有助于加快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目标,有助于普惠金融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